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国内消费需求正在悄然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消费结构、方式、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国内消费需求将呈现何种态势?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采访。
居民消费能力已达到甚至超过小康水平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当前国内需求有哪些显著特点?
赵萍:从全面小康的标准来看,当前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呈现3个主要特点。
第一,居民消费能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小康水平。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阶段,从人均GDP的标准来看,当前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远高于小康标准。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元,都远高于当初预计的全面小康标准。如果以家庭收入10万到50万元作为标准的话,那么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全球遥遥领先。所以,无论是从国家综合实力,还是从居民的收入水平来看,中国的消费能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小康社会的水平,消费需求非常旺盛,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第二,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也达到了小康水平,物质消费有保障,精神消费快速增长。从消费结构来看,温饱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衣食无忧的生活获得强有力保障,恩格尔系数已经连续8年下降,2019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8.2%。按照联合国依据恩格尔系数划分的生活水平划分,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至60%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40%属于相对富裕,20%至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当前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指标已经远远超过小康水平,进入到富足的区间。而且,我国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下降到6.2%。这些都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超过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水准。
第三,从消费满足层次看,温饱等生存方面的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正在下降,人们开始把收入用于发展型消费。在生存型消费得到全面保障的基础上,我国家电、小家电、手机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普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持续提高,物质消费远远超过小康标准。人们用于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增速和占比持续提高。总体来说,消费层次已经达到了自我发展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消费升级
记者:消费需求的升级与跃升是如何实现的?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哪些特点?
赵萍:主要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补短板,激发了消费需求跃升的潜力。在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利于畅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经济循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6.1%,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稳居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从供给侧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对品质消费、品牌消费和服务消费的需要。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各种制度成本,增强了微观主体活力,创造了消费需求跃升的新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9年创新驱动指数为201.4,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为2.19%,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企业愿意为创新投入,舍得为创新投入,创造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改善消费体验。
第三,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保障了全体居民都能实现消费需求的跃升。数据显示,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在水和空气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去追求更高水平的消费升级。
供给侧的变化,也体现出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三大变化:
一是供给与需求结构更加匹配,供需之间的经济循环更加畅通。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已经连续6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引擎”。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创新驱动特点非常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2019年网络经济对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增长的贡献率为80.5%。
三是区域经济结构差距有所缩小,东中西和东北齐头并进。以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趋向均衡,消费增长呈现梯度增长格局,使得消费亮点更加持久。
记者:当前我国消费升级出现了哪些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是中长期趋势还是短期现象?
赵萍: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正在呈现3个显著变化。
从消费结构角度看,商品消费持续稳步增长,但是在总消费当中,商品消费的占比不断下降,而服务消费的增速和占比持续提高,人们把越来越多的收入用于服务消费,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满足。
从消费方式角度看,线上消费将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线上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供给通过线上来实现,特别是5G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线上消费渗透率持续提高。
从消费理念角度看,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人们更善于合理安排消费支出,在财力允许范围内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消费需求源自人们内在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模仿式、冲动式消费退居次要地位。
这3个变化并不是短期现象,而属于中长期消费趋势。这些变化将会对供给端产生新的牵引力,促进供给方式变革,增加有效供给,有利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国内消费需求仍将呈现增长态势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该从哪几个方向发力?
赵萍:一是要夯实全面小康的收入基础,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升我国居民消费能力,要把全面脱贫作为消费端实现全面小康的突破口。
二是提升商品的供给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发展型需求。全面小康不是仅仅满足于基本物质生活的需求,还要通过创新发展,提高商品的质量和工艺,满足人们对于品质消费、品牌消费的需求,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
三是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民对民生等基本服务的需求。全面小康不只是物质方面的小康,还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育幼养老等方面的供给,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快公共服务行业发展,彻底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基本民生需求问题,满足人民的发展型需要。
记者: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国内消费需求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赵萍:虽然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不止步。国内消费需求总体将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商品消费会持续稳步增长,服务消费会保持较高增速。在商品消费领域,创新型商品更受消费者欢迎,并形成更多消费亮点,带动商品消费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渠道看,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了消费体验,增强了消费便利,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带动商品和服务消费持续稳步增长。
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共享消费的特点将会更加突出。人们除了通过商品消费满足物质生活需要,通过服务消费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外,消费的社会属性凸显。一方面,人们在消费时会在同等条件下选择质量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改善自身福利;另一方面,追求低调内敛有爱的消费文化,促进社会和谐,通过选择绿色低碳环保的产品,尽量减少消费本身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
东中西部、城乡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差异将会有所缩小。商品的供给能力、供给渠道持续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将逐步提高。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会得到明显提升,各个区域和各个阶层之间,代表消费水平的电器拥有量、汽车保有量、住房面积、基本公共服务等消费指标趋向均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冯其予)
中智信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国内消费需求正在悄然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消费结构、方式、理念发生了什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