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智信息

绿地的二次混改能带来什么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0-07-30 我要评论

绿地的二次混改能带来什么 7月26日下午,绿地控股发布《关于国有股东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公司部分股份暨复牌的提示性公告》,其第二三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

  绿地的二次混改能带来什么

  7月26日下午,绿地控股发布《关于国有股东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公司部分股份暨复牌的提示性公告》,其第二三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绿地控股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控股总股本的17.50%。    作为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持有的国资集团,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城投集团将持有的绿地控股部分股份实施转让,可以肯定,受让者可能不再是国有企业。即便是国有企业,也不可能是上海本地的国有企业。这也意味着,绿地控股的混改工作又向前迈了一步,实施了第二次混改。

  而按照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的介绍,绿地的两次混改,实质是三个阶段,亦即市场化、公众化和国际化。他表示,绿地控股每次体制机制改革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内涵,推动企业股权更加多元化,体制机制更加市场化、公众化、国际化。

  所谓市场化,主要指的是2013年的第一次混改,亦即首次通过公开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混合所有制结构。而公众化,则主要指的是2015年的整体上市,使绿地控股成为了真正的公众公司,从而必须严格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和要求执行,按照上市公司的制度和规定披露信息等。国际化应当是针对此次混改来说的,此次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很有可能是国际投资机构。到底是怎么样的国际投资机构,需要等企业披露相关情况后知道。或者,此次混改,目的是要推动绿地走国际化之路,让绿地能够融入国际市场,成为一家真正有实力的国际化公司。尤其能够通过混改,能够让绿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不管此次混改采用的是何种方式,也不管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是何方神圣,其迈开大步搞改革的思路是没错的,大力度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决心是没有变的,将国企推向国际市场的信心也是没有错的。作为大型国企,如果只具备在国内市场争饭吃的能力。这样的国企,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国企只有走向国际市场,到国际市场去抢市场,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更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稳定与发展的。

  关键就在于,引进怎样的战略投资者,如何更加合理地定和规范企业董事会结构,如何用国际化视野来推动此轮国企改革,假如没有国际投资者参与,或者参与的国际投资者不符合绿地控股的混改需要,是否还要进行二次混改。如何继续推动二次混改,如何给这次混改提出战略目标,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上海国企国资的比重偏高,且混合所有制改革尚没有在上海所有国企中全面实施,因此,企业的活力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继而导致上海的经济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上海必须通过国企改革,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释放企业的创业热情和创新动力。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许就是比较好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企业发展到今天,所有已经不再重要,所在才更重要,尤其是通过国际市场竞争来体现国企的实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

  虽然当前的国际市场形势并不好,但是,也给了更大的机遇与空间。如果国企能够借此机会,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增强企业活力,是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国际市场提供的机会的。绿地控股能够在此时提出二次混改的设想,想必也看到了机会的存在,看到了绿地控股本身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毕竟,绿地控股由于前些年过度扩张,特别是负债扩张,也面临不小的生存压力。跟随高铁而布局的开发业务,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投资回报率偏低,从而也给了绿地控股不小的资金压力。如果能够通过股权转让,筹集一部分资金,也能对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绿地控股推动二次混改,决不是出于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外部是改革所需、形势所需,内部是负债所需、压力所需,把二次混改做好了,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谭浩俊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 对于后续事件的发展

    ” 对于后续事件的发展

  • 电音文化穿透力不容小觑 伴随着国内各种各样的电子音乐文化节兴起

    电音文化穿透力不容小觑 伴随着国内各种各样的电

  • 到男性朋友们喜欢的潮牌等

    到男性朋友们喜欢的潮牌等

  •  在2019年新世界城的大调整当中

    在2019年新世界城的大调整当中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