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5G拥抱6G 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
发布时间:2022-01-14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我国通信技术迭代和数字经济发展正迈入新阶段。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同时,在6G技术研发和应用、数据交易和利用、产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做了相关部署。
前瞻布局6G
“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建设和应用在加速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将迈上新台阶。《规划》提出,将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其中就包括有序推进骨干网扩容,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并且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
中国信通院规划所所长徐志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5G商用牌照发放才两年多时间,还处于5G网络和5G赋能的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建设阶段。这一工作还要持续到整个‘十四五’期末。5G设施除了在城市继续增加覆盖,持续网络优化,持续赋能应用之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覆盖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对于6G技术方面,徐志发表示,6G属于未来技术集合,理论上6G的传输能力相比5G会提升百倍以上,网络延迟也会从毫秒级降到微秒级。此外6G网络将会是一个地面无线与卫星通讯集成的全连接世界,通过卫星通信整合,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因此,6G技术会把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会诞生更多更高价值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对社会生产活动的连接产生颠覆性影响,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升,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6G技术将创造新的应用,通过提高通信速率、降低延迟、融入更多通信设备的方式,扩大互联网连接节点,并且让数字化更加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那么,6G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呢?徐志发表示,“6G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5G大约间隔十年时间。所以6G目前还属于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初期。工信部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部署相关研究”。
“一般来说,5G网络中没有应用的新通信技术都是6G通信技术,如今6G还在技术储备阶段,未来要在国际通信组织冻结技术标准之后,才能确定6G具体使用哪些技术。”盘和林说。
加快数据交易和利用
从2020年开始,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就达到了39.2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
徐志发表示,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提高数据要素的供给质量,加快数据要素的流通,提升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水平,是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最重要的三项工作,《规划》中正是按照这三个方面安排数据要素相关工作的。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鼓励市场主体探索数据资产定价机制,推动形成数据资产目录,逐步完善数据定价体系。同时规范数据交易管理,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提升数据交易效率。
在数据利用方面,则要适应不同类型数据特点,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机制。
让更多企业“上云”
在数字经济新时代,更多企业迈上“云端”将是大趋势。
根据《规划》,我国将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
“中小企业缺乏数字技术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资金投入,而中小企业缺少资金,也缺少数字化方面的人才。”盘和林说。
为此,《规划》还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何解决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规划》指出,要建立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面向重点行业和企业转型需求,培育推广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聚焦转型咨询、标准制定、测试评估等方向,培育一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规模和活力。
堵住数据安全漏洞
“十四五”期间,在数字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的同时,也不要忘系上“安全带”。
为了堵住数据安全漏洞,《规划》提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研究完善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政策。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研究推进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销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数据使用者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依法依规加强政务数据安全保护,做好政务数据开放和社会化利用的安全管理,并依法依规做好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等,有效防范国家安全风险。
此外,《规划》要求健全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推动提升重要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水平,增强重点行业数据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规范身份信息、隐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传输和使用,加强对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安全监管能力。
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出台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做了规范。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数据条例》也已正式施行,设立了“数据权益保障”专章和“个人信息特别保护”专节,明确保障数字经济主体依法使用、加工数据取得的财产性权益,并针对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多项举措。
盘和林表示,“建立完善的数据流通机制,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当前已经有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来还要进一步完善数据流通中的具体细则,打通数据流通渠道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立法得以实施”。
前瞻布局6G
“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建设和应用在加速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将迈上新台阶。《规划》提出,将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其中就包括有序推进骨干网扩容,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并且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
中国信通院规划所所长徐志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5G商用牌照发放才两年多时间,还处于5G网络和5G赋能的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建设阶段。这一工作还要持续到整个‘十四五’期末。5G设施除了在城市继续增加覆盖,持续网络优化,持续赋能应用之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覆盖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对于6G技术方面,徐志发表示,6G属于未来技术集合,理论上6G的传输能力相比5G会提升百倍以上,网络延迟也会从毫秒级降到微秒级。此外6G网络将会是一个地面无线与卫星通讯集成的全连接世界,通过卫星通信整合,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因此,6G技术会把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会诞生更多更高价值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对社会生产活动的连接产生颠覆性影响,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升,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6G技术将创造新的应用,通过提高通信速率、降低延迟、融入更多通信设备的方式,扩大互联网连接节点,并且让数字化更加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那么,6G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呢?徐志发表示,“6G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5G大约间隔十年时间。所以6G目前还属于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初期。工信部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部署相关研究”。
“一般来说,5G网络中没有应用的新通信技术都是6G通信技术,如今6G还在技术储备阶段,未来要在国际通信组织冻结技术标准之后,才能确定6G具体使用哪些技术。”盘和林说。
加快数据交易和利用
从2020年开始,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就达到了39.2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
徐志发表示,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提高数据要素的供给质量,加快数据要素的流通,提升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水平,是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最重要的三项工作,《规划》中正是按照这三个方面安排数据要素相关工作的。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鼓励市场主体探索数据资产定价机制,推动形成数据资产目录,逐步完善数据定价体系。同时规范数据交易管理,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提升数据交易效率。
在数据利用方面,则要适应不同类型数据特点,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机制。
让更多企业“上云”
在数字经济新时代,更多企业迈上“云端”将是大趋势。
根据《规划》,我国将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
“中小企业缺乏数字技术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资金投入,而中小企业缺少资金,也缺少数字化方面的人才。”盘和林说。
为此,《规划》还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何解决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规划》指出,要建立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面向重点行业和企业转型需求,培育推广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聚焦转型咨询、标准制定、测试评估等方向,培育一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规模和活力。
堵住数据安全漏洞
“十四五”期间,在数字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的同时,也不要忘系上“安全带”。
为了堵住数据安全漏洞,《规划》提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研究完善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政策。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研究推进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销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数据使用者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依法依规加强政务数据安全保护,做好政务数据开放和社会化利用的安全管理,并依法依规做好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等,有效防范国家安全风险。
此外,《规划》要求健全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推动提升重要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水平,增强重点行业数据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规范身份信息、隐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传输和使用,加强对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安全监管能力。
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出台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做了规范。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数据条例》也已正式施行,设立了“数据权益保障”专章和“个人信息特别保护”专节,明确保障数字经济主体依法使用、加工数据取得的财产性权益,并针对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多项举措。
盘和林表示,“建立完善的数据流通机制,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当前已经有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来还要进一步完善数据流通中的具体细则,打通数据流通渠道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立法得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