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稳就业政策加速落地 暖企惠风吹就业有保障
发布时间:2020-08-25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稳”成为就业政策的重中之重。从地方看,各地坚持稳就业扩就业并举,宏观政策和微观服务并重,从稳岗位、扩就业、保重点、促匹配、兜底线等方面精准施策。预计下半年市场上的岗位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同时,各部门稳就业保就业政策不断落实。
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稳就业举措全面落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升温,我国就业局势逐步回稳。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1万人。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在就业方面不断送出“大礼包”。
就业指标逐步企稳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稳”成为就业政策的重中之重。从地方看,各地坚持稳就业扩就业并举,宏观政策和微观服务并重,从稳岗位、扩就业、保重点、促匹配、兜底线等方面精准施策。多地坚持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联动,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全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记者从地方人社系统获悉,多地重要就业指标持续向好、好于预期。截至7月底,黑龙江省城镇新增就业18.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9%。黑龙江省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和调查的中小微企业复工率分别为98.7%、92.2%,返岗率分别为97.4%、83%。截至8月7日,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高于去年同期。
“我国就业形势整体趋稳,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逐渐恢复,国内消费支撑带动作用增强,特别是新经济、新业态活力强,对就业带动作用大。就业形势逐渐趋稳,也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说。
河北省日前印发通知,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创造岗位和稳定岗位并重,用足用好稳就业资金,帮助企业纾难解困;青海省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在继续落实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稳岗返还实施力度,对受疫情影响出现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四大类参保企业,放宽稳岗返还申领条件;福建省对中小微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3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免征的政策,延长执行到2020年12月底,预计全年将减免3项社会保险费245亿元左右。
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尽管今年就业形势呈现“先低后稳”,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仍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面临更大压力。
“目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部分毕业生离校时还没落实工作,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岗位分散,简历投递、求职成本高等等。此外,部分应届大学生也未能及时调整求职心态。”张成刚分析指出。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除了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
为助力2020届高校毕业生成功、顺利就业,多部门从兜底保障、提升能力、丰富选择、宽限准入等方面入手,出台就业政策“大礼包”。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广西明确,外地户籍来广西求职或广西户籍离校未就业的2020届高校毕业生需办理实名登记,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将采集就业需求、就业去向、接受就业创业服务和享受政策等情况,以便为就业服务提供基础数据;青海要求,各地人社部门收集岗位信息和用工需求,常态化开展线上招聘,充分利用现有的网上招聘平台,设立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区,集中发布一批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安徽宣城打造“云招聘+云指导+云办理”的全链条“云服务”模式,做到“线上指导不停歇,就业服务不打烊”,助力高校毕业生借“云”就业。
人社部行风办负责人吴礼舵表示,目前,人社部已部署开展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动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职称评审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职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职称评审信息化水平和为专业技术人才服务能力。
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矛盾
要缓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并存现象,职业技能提升很关键。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这是我国第一次围绕扶贫主题专门举办的职业技能赛事,参赛选手全部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记者注意到,此次大赛共设电工、钳工、钢筋工、砌筑工、家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西式面点师、电子商务师等8个比赛项目。这些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贫困地区劳动力从事上述职业的人员较多。
“我国目前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大多数从业人员是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妇女。再比如,餐厅服务、西式面点等住宿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也超过3000万人,这些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是贫困地区劳动力快速脱贫的有效路径。”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
人社部近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显示,“金属热处理工”“铸造工”“工具钳工”“冲压工”“铆工”等不少与制造业相关的技能岗位短缺程度有所加大。
在张立新看来,市场需求普遍较大的职业,培训后就业率和收入水平较高,对劳动者脱贫增收、技能就业效果明显。“比如钢筋工、砌筑工等建筑领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行业,目前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90%以上是农民工,其技能水平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质量,掌握高技能的从业人员收入不菲。”张立新说。
展望未来就业形势走向,李强认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
“随着我国复工复产逐步推进,经济发展形势逐步恢复,预计下半年市场上的岗位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同时,各部门稳就业保就业政策不断落实,将为今年就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张成刚说。(韩秉志)
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稳就业举措全面落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升温,我国就业局势逐步回稳。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1万人。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在就业方面不断送出“大礼包”。
就业指标逐步企稳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稳”成为就业政策的重中之重。从地方看,各地坚持稳就业扩就业并举,宏观政策和微观服务并重,从稳岗位、扩就业、保重点、促匹配、兜底线等方面精准施策。多地坚持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联动,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全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记者从地方人社系统获悉,多地重要就业指标持续向好、好于预期。截至7月底,黑龙江省城镇新增就业18.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9%。黑龙江省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和调查的中小微企业复工率分别为98.7%、92.2%,返岗率分别为97.4%、83%。截至8月7日,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高于去年同期。
“我国就业形势整体趋稳,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逐渐恢复,国内消费支撑带动作用增强,特别是新经济、新业态活力强,对就业带动作用大。就业形势逐渐趋稳,也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说。
河北省日前印发通知,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创造岗位和稳定岗位并重,用足用好稳就业资金,帮助企业纾难解困;青海省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在继续落实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稳岗返还实施力度,对受疫情影响出现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四大类参保企业,放宽稳岗返还申领条件;福建省对中小微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3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免征的政策,延长执行到2020年12月底,预计全年将减免3项社会保险费245亿元左右。
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尽管今年就业形势呈现“先低后稳”,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仍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面临更大压力。
“目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部分毕业生离校时还没落实工作,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岗位分散,简历投递、求职成本高等等。此外,部分应届大学生也未能及时调整求职心态。”张成刚分析指出。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除了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
为助力2020届高校毕业生成功、顺利就业,多部门从兜底保障、提升能力、丰富选择、宽限准入等方面入手,出台就业政策“大礼包”。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广西明确,外地户籍来广西求职或广西户籍离校未就业的2020届高校毕业生需办理实名登记,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将采集就业需求、就业去向、接受就业创业服务和享受政策等情况,以便为就业服务提供基础数据;青海要求,各地人社部门收集岗位信息和用工需求,常态化开展线上招聘,充分利用现有的网上招聘平台,设立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区,集中发布一批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安徽宣城打造“云招聘+云指导+云办理”的全链条“云服务”模式,做到“线上指导不停歇,就业服务不打烊”,助力高校毕业生借“云”就业。
人社部行风办负责人吴礼舵表示,目前,人社部已部署开展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动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职称评审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职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职称评审信息化水平和为专业技术人才服务能力。
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矛盾
要缓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并存现象,职业技能提升很关键。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这是我国第一次围绕扶贫主题专门举办的职业技能赛事,参赛选手全部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记者注意到,此次大赛共设电工、钳工、钢筋工、砌筑工、家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西式面点师、电子商务师等8个比赛项目。这些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贫困地区劳动力从事上述职业的人员较多。
“我国目前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大多数从业人员是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妇女。再比如,餐厅服务、西式面点等住宿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也超过3000万人,这些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是贫困地区劳动力快速脱贫的有效路径。”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
人社部近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显示,“金属热处理工”“铸造工”“工具钳工”“冲压工”“铆工”等不少与制造业相关的技能岗位短缺程度有所加大。
在张立新看来,市场需求普遍较大的职业,培训后就业率和收入水平较高,对劳动者脱贫增收、技能就业效果明显。“比如钢筋工、砌筑工等建筑领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行业,目前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90%以上是农民工,其技能水平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质量,掌握高技能的从业人员收入不菲。”张立新说。
展望未来就业形势走向,李强认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
“随着我国复工复产逐步推进,经济发展形势逐步恢复,预计下半年市场上的岗位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同时,各部门稳就业保就业政策不断落实,将为今年就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张成刚说。(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