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智娱乐 > 正文

花呗风控怎么套现金?教你几个方法花呗提现自助二维码平台河南水情调查

发布时间:2021-09-13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客服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想说一个词时,却突然发现自己想不起来它完整的表述,即便你确信自己知道它,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借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喜剧场景,仿佛你想说“马冬梅”,可脑海里却是“马冬什么”,或者“什么冬梅”,或者“马什么梅”。相信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心理学领域它被称为“舌尖现象”。
 

  该如何定义“舌尖现象”这种状态呢?假如无法想起某个你要说的词语,但是觉得自己知道它,并且感觉它就在自己嘴边,而且可能很快就会想起来,这就说明你正处在“舌尖现象”的状态。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在你舌尖打转的词语仿佛成了薛定谔的猫,你既“知道”它,又“不知道”它。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了——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呢?

  

  为什么会产生“舌尖现象”

  对于这一有趣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心理学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最早,心理学家只能对这种现象进行一些描述性的研究,比如向人们询问是否发生过“舌尖现象”,请人们回忆并报告自己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舌尖现象”的真实情况。但采用这样的方法,很难真正考察“舌尖现象”的产生机制。因此,随着研究深入,有研究者想出了实验的方法,在实验中诱导产生“舌尖现象”,从而探讨其发生原因。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布朗和麦克尼尔开创性地做了这样一次实验:研究者招募了若干被试者,向他们呈现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的词语的定义,并要求人们说出词语,当他们不能说出具体词语时,就询问其是否处在这种“舌尖现象”的状态。如果得到肯定的回答,就让人们尽量说出有关这个词语的情况,比如该单词的首字母,或者其他进入脑海的、可能相近的词语。最后,再呈现真正的词语,询问人们想的是不是这个词语。

  在这个实验之后,研究者不断对实验进行改进,逐渐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机制有了一定的解释,并相应地形成了一些具体的理论。最早的一种理论就是从布朗和麦克尼尔的研究中诞生的。他们认为,“舌尖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想说的词语在我们的大脑中没有被完全激活,达不到被提取出来的阈限值,所以无法说出口。这就好比加热一锅水,尽管点着了火,热度也迅速上升,但只要达不到沸点,水就无法沸腾。我们想说出那个词语,由于在大脑里“加温”不够,便怎么也想不起来。

  美国波莫纳学院的研究者伯克在1991年对“舌尖现象”做出了一种略有不同的解释:之所以出现“舌尖现象”,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传递这个词语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断裂,进入了一种“传递缺陷模式”。就像我想按照食谱做一道汤,有了锅、水、炉灶,正想调味时,却发现食谱里并没有讲解该添加什么调料,因此无法烹饪出食谱上的汤。当处于“舌尖现象”的状态时,我们的大脑就像缺少了部分内容的“食谱”,便无法得到完整的那一锅“汤”。

  美国爱荷华大学研究者伍德则把“舌尖现象”看作我们大脑中信息竞争的结果。对于我们想说的词语,大脑中可能储存了不止一种相近甚至相同的词语,而正可能是这些词语干扰阻碍了我们想说的词语。比如“盥洗室”,其实就是“洗手间”“卫生间”,当然如果眼前需要表达的是这些词语,突然遗忘了其中一个,用其他词语代替也无伤大雅,可如果在正式场合里突然忘了某个同学或同事的大名,只记着玩笑的昵称,要介绍或称呼便难免尴尬。在大脑储存的词语和名字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就好像几个长相相近的孩子蹦蹦跳跳挤作一团,惹得你一时看花了眼,唇齿一碰带出三分紧张,“舌尖现象”就发生了。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那么在这些理论中,哪个理论最具解释力呢?事实上,上文介绍的几种理论都经过了实验验证,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支持,但并未有哪个理论有绝对优势“胜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研究发展出了新的理论解释。可以说,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科学家对于“舌尖现象”的发生原因有了一定了解,但其更完备的机制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考察。

  

  哪些因素导致大脑“犯错”

  了解过上述几种理论解释,你可能会发现其中一些相近之处,那就是产生“舌尖现象”是由于大脑回想某个词语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错误,导致想说的词语没能成功地记起来。

  人犯错误总会存在原因,那么,有哪些因素导致了我们的大脑“犯错”呢?什么时候大脑更容易产生“舌尖现象”呢?

  首先,从我们想说却记不起来的这些词语本身来看,较少在平时使用和较新异的词语更容易发生“舌尖现象”。如“喜马拉雅山脉”“刻板印象”等专有名词会比其他类型的词语更容易产生“舌尖现象”。伯克就在实验中发现,被报告发生“舌尖现象”的词语中,专有名词占了62%,其中有12%是物体名词,23%是抽象名词。我们对词语的熟悉度、使用频率都可能影响“舌尖现象”的发生率。

大家都在评